
BMI正常也可能有脂肪肝?揭開內臟脂肪的健康危機與飲食改善法
Jul 24. 2025

我BMI正常,為什麼醫師說我內臟脂肪太高?
「欸你不胖啊,哪有脂肪?」這句話我常聽到。的確,我穿M號沒問題,腰圍也還行,但健檢報告上卻赫然出現:「內臟脂肪偏高」。那一刻我才知道,「看起來不胖」根本不是健康的保證。
這也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事實 -- BMI正常,不代表你體內沒有脂肪堆積問題。內臟脂肪不像肚皮可以捏出來,躲在器官周圍,是一種更「隱形」但更危險的脂肪。它不只會壓迫內臟、增加慢性病風險,還會干擾代謝系統、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機率。

內臟脂肪到底藏在哪裡?它跟皮下脂肪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人以為脂肪就是肚子那一圈肉,但其實脂肪分成兩種——一種是你摸得到、捏得出來的「皮下脂肪」,另一種,則是躲在你看不見、摸不到的「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是包覆在肝臟、胰臟、腸道周圍的脂肪,主要形成於飲食習慣不良(如:高油、高糖、久坐少動),特別容易在壓力大、睡眠不足或更年期後累積。它不像皮下脂肪只是影響體態,它直接干擾器官功能,與高血壓、脂肪肝、胰島素阻抗等慢性病高度相關。
你可能覺得:「我沒有暴飲暴食啊!」但事實上,吃得不錯 ≠ 吃得對。加工食品、外食油炸物、不固定作息,這些生活習慣其實默默在幫你養脂肪。

怎麼吃才對?不用變瘦也能減脂
很多人一聽到「脂肪太多」,第一反應就是少吃、餓肚子、極端節食,但這樣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讓你掉的是肌肉,不是脂肪。想減內臟脂肪,關鍵不是「吃少」,而是「吃對」。
首先,要遠離高糖與高油的加工食品,像是鹹酥雞、奶茶、香腸熱狗這類食物,不只熱量高,更容易導致胰島素波動、增加脂肪囤積。取而代之的,是選擇原型食物與高纖蔬菜、豆類、優質蛋白質,像是烤地瓜、蒸魚、涼拌毛豆、無糖豆漿等。
還有一點別忽略:控糖比控脂更重要。內臟脂肪的累積常和血糖震盪、胰島素阻抗有關。所以避免手搖飲、白吐司、精製甜點,對你的內臟脂肪來說,反而更有幫助。

運動能幫忙嗎?每天10分鐘也有效
別再被健身房的影片嚇到了!你不一定要爆汗、有六塊腹肌,才叫做在減脂。對抗內臟脂肪,其實只需要每天穩定活動、增加代謝就有明顯幫助。
研究指出,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快掃地、騎腳踏車),每週150分鐘以上,就能有效降低內臟脂肪。也就是說,每天動個10~20分鐘,比什麼都不做好太多。
若能再加上簡單的肌力訓練,像是深蹲、棒式或彈力帶訓練,幫助增加基礎代謝率,效果會更穩定持久。不想上健身房?在家看電視時原地踏步或踩腳踏車也很OK。
關鍵不是做多少,而是能不能每天做一點,讓你的身體持續處在「願意燃燒」的狀態。

壓力與睡眠,竟然也是幫兇?
你可能以為,內臟脂肪只是「吃太多動太少」的結果,但其實,壓力大、睡不好,也會讓脂肪偷偷堆起來。
當身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會分泌大量皮質醇(俗稱壓力荷爾蒙),這會促進脂肪合成,特別容易囤積在腹部。再加上睡眠不足、作息混亂,會打亂血糖平衡、提高食慾激素,導致你更想吃甜食、炸物,結果就是惡性循環。
很多上班族都有這樣的習慣:工作壓力大,晚上追劇放鬆,睡前吃宵夜,結果早上又爬不起來。看似沒吃太多,但內臟脂肪卻悄悄增加。這不是體重機看得出來的變化,而是一種被忽略的慢性發炎與代謝危機。

如何穩定地減少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的問題,不會在短時間內「大爆炸」,它是日積月累的生活痕跡。所以要改善,也不是靠三天斷食、五天激烈運動,而是每天一點點的正確選擇。
例如:每天比昨天多走1000步;晚餐主食從白飯換成五穀飯;下午茶少喝一杯奶茶、改吃一把堅果。這些選擇看似微小,卻是真正能改變身體的方式。
我相信,「天然無添加、對自己好的東西」,才是長久能實行的選擇。內臟脂肪不是用討厭自己的方式減掉的,而是靠願意好好照顧自己而變少的。
如果你正在走這段路,別急。日常穩穩地前進,就是最好的身體管理法。
本文提供之飲食與生活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若你有疾病、特殊需求或用藥狀況,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會更安心也更安全。
本文示意圖片來自免費圖庫 Midjourney、Pexels 與 Pixabay,僅用於非商業用途的視覺輔助說明。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你知道內臟脂肪與慢性病的關係嗎?》
-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22)。〈隱形肥胖的警訊:內臟脂肪堆積的健康危機〉
-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Visceral fat: Why it's more dangerous than subcutaneous fat〉
- 國民健康署運動指引。〈成人每週應累積多少中度以上身體活動?〉
- 台灣肥胖醫學會(2023)。〈內臟脂肪與代謝症候群關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