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你的大腦吃得夠營養嗎?6 個關鍵飲食習慣,讓你遠離健忘與失智風險

你的大腦吃得夠營養嗎?6 個關鍵飲食習慣,讓你遠離健忘與失智風險

Jun 30. 2025

你知道大腦也會「營養不良」嗎?—— 從飲食談預防失智的關鍵營養素

 

示意圖:關於大腦營養不良的生活情境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為什麼要擔心大腦「營養不良」?

「阿姨最近記憶力好像越來越差耶,早上才講過的事,下午就忘光光。」前幾天和朋友聊天,聽到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媽媽,我心裡突然有點不安。失智,好像離我們很遠,覺得那是高齡長輩才需要煩惱的問題,但仔細一想,生活裡的種種小細節,其實早就在提醒我們,大腦健康不是等老了才需要關心。

失智症的成因很複雜,遺傳只是其中一部份。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長期的營養不良、飲食失衡與慢性發炎,其實早在年輕時就默默影響著我們的大腦。很多人擔心「身體缺營養」,卻忘了其實大腦更需要穩定而全面的營養支持,才能維持認知、專注、學習與記憶力的正常運作。

這些年失智人口快速增加,尤其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後,「認知功能退化」幾乎已經成為大家共同的焦慮。與其等到記憶力真的開始出問題才補救,不如從現在開始,思考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是否正在幫助,或慢慢傷害著我們的大腦。

 

示意圖:大腦需要的營養與失衡問題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大腦缺乏哪些營養會出現早期問題?

當我們談「營養不良」,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是貧血、體重過輕或缺乏蛋白質。但其實,大腦的營養需求跟身體其他部位不太一樣。它不是只靠卡路里運作,而是仰賴多種關鍵營養素維持神經傳導、保護神經細胞、穩定思緒與情緒。如果這些營養長期不足,大腦功能會悄悄亮起紅燈。

例如,Omega-3脂肪酸(特別是DHA) 是神經細胞膜的重要成分,缺乏會影響學習與記憶;維生素B群 參與神經代謝、製造神經傳導物質,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甚至早期的認知障礙;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E、多酚類) 則幫助對抗腦部慢性氧化壓力,延緩神經退化速度。

在台灣,外食文化盛行,很多人長期飲食偏精緻碳水、少蔬果、少魚類、不愛堅果與深色蔬菜。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選擇,累積起來,其實就是影響大腦健康的重要變數。認知老化,其實可能從年輕時吃錯開始。
 

示意圖:有助記憶力與大腦的營養食物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哪些食物幫助大腦?

既然大腦營養那麼重要,平常該怎麼吃才能幫助它穩定運作?其實不需要太複雜,日常餐桌上就有不少好選擇。

首先是 Omega-3 脂肪酸。深海魚類像是秋刀魚、鯖魚、鮭魚,是台灣市場容易取得的來源。吃魚不方便時,也可以適度補充亞麻仁籽、核桃、奇亞籽等植物性 Omega-3。這些脂肪酸有助維持神經細胞彈性,對記憶力與學習專注尤其重要。

維生素B群 方面,糙米、全穀類、深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菠菜)、豆類製品(如豆漿、豆腐)都是日常容易攝取的來源。B群參與神經傳導物質製造,長期不足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差,甚至有研究發現與阿茲海默症風險有關聯。

抗氧化物 則來自各種彩色蔬果。像南瓜、番茄、藍莓、芭樂、奇異果,或茶類多酚(如綠茶、紅刺蔥茶)都富含天然抗氧化成分,幫助減緩腦部老化與氧化壓力。

其實,守護大腦健康的關鍵不是靠單一「神奇食物」,而是讓每日三餐穩定攝取多元營養、少偏食、不只顧飽足感,才能真正幫大腦打下長期基礎。

 

示意圖:傷害記憶力與認知的食物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這些食物反而在偷走你的大腦

說到飲食改善,大多數人只會想到「多吃什麼」。但其實,有些食物才是最需要我們避免的「大腦小偷」。

高糖飲食 是其中最麻煩的隱形殺手。當你習慣每天手搖飲、蛋糕甜點不離手,血糖反覆快速上升又下降,會加速胰島素阻抗,也可能影響大腦神經元的葡萄糖代謝,進一步干擾記憶與專注力。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長期高糖負荷,正悄悄在消耗大腦功能儲備。

反式脂肪與油炸食品,則容易造成發炎反應與血管硬化,影響大腦微血管循環,間接加速認知退化。在台灣,常見的炸雞排、鹹酥雞、早餐店油煎三明治、甜甜圈,幾乎都藏著高油脂與加工陷阱。

高度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即食泡麵、糖衣堅果等)含有過多的鈉、糖、人工添加物與保存劑,長期攝取會增加體內氧化壓力,讓腦神經細胞面臨更多長期負擔。

簡單來說,大腦要的不是更多熱量,而是更乾淨、穩定的營養來源。如果說好的食物在幫大腦存健康本錢,那這些過度加工食物,就是每天都在幫你偷偷提款。

 

示意圖:保養大腦的生活習慣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除了吃,還有哪些生活習慣能保護大腦?

光靠吃,雖然重要,但還不夠全面。很多研究都提醒我們:生活習慣的穩定性,對大腦健康的影響甚至比單一飲食成分還大。

例如,規律運動 已經被證實可以促進腦部血流、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生成,有助於維持學習能力與記憶力。即便只是每天快走 30 分鐘、跳跳土風舞、遛狗,都能對大腦形成正向刺激。

睡眠品質 也是大腦保養的大重點。睡眠時,腦部會啟動清理代謝廢物的功能,讓神經細胞恢復活力。長期熬夜、睡眠不足不僅影響情緒與注意力,還可能加速腦部老化。

此外,社交互動與學習新事物 也是大腦活化的重要養分。像是參加社區活動、定期與朋友聊天、學習新興趣(例如烹飪、旅遊規劃、學語言),這些「用腦」的刺激,能幫助神經連結持續活躍,降低退化速度。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越用越靈活;越是單調被動,衰退反而更快。所以,保養大腦,不只是少吃壞東西、吃對好東西,更是讓生活本身充滿「流動感」。

 

示意圖:幫大腦儲蓄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每天吃對幾樣,幫大腦多存點健康本錢

每次談到「預防失智」這個話題,很多人會不自覺緊張,覺得好像要吃保健食品、花很多錢,才能守住大腦健康。但事實上,真正有效的方法,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日常裡。

像早餐,少甜少精緻,簡單來份無糖豆漿配糙米飯糰;午晚餐多吃深綠色蔬菜、深海魚、豆腐與堅果類食材;嘴饞時用南瓜、地瓜、原味堅果取代蛋糕與糖果。這些食物不需要額外花費,也不需要特別複雜的烹調技術,卻能長期穩定提供大腦想要的營養。

與其等到健檢報告出問題才緊張,不如把預防的種子,從每一餐開始慢慢種下。大腦健康其實是一種長期的儲蓄帳戶,只要你願意每天存一點點,本錢自然會越來越穩固。

我們都會老,但思緒是否能保有清晰與自主,往往取決於我們現在的每一口選擇。從今天開始,幫自己的大腦,多存一點健康的資本吧。
 

⚠️ 注意事項

本文提供之飲食與生活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若你有疾病、特殊需求或用藥狀況,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會更安心也更安全。

💡 圖片來源

本篇圖片素材部份來自免費圖庫 Pexels 或 Pixabay,依其授權可自由使用,特此標示以尊重原創。

📚 參考資料與文獻

  •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失智症預防資源
  • 臺灣失智症協會|營養與認知功能資料
  • WHO|失智預防國際指引
  • 台大醫院營養部|大腦保健飲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