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不只健忘!從常見徵兆、自我檢測到溫馨照護指南
Sep 18. 2025
爸媽最近怎麼怪怪的?是老了還是失智?我該怎麼辦?
我一位住在台北的朋友,前陣子在家族群組裡發了篇文,寫道:「最近發現我爸開始會重複問同樣的事情,上一秒才講過,下一秒就又問了一次。有時候出門買個東西,回來說忘記要買什麼,連他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這是老了的正常現象嗎?還是有什麼問題?」這則訊息立刻引起許多親戚的共鳴,有人說自己的爸媽也是這樣,有人說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大家心裡其實都有個疑問:這些「不對勁」的狀況,究竟是人生必經的正常老化,還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在台灣,許多家庭都曾面對這個尷尬又無助的時刻。我們都知道,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會稍微退化,偶爾忘東忘西很正常,就像硬碟裡檔案太多、搜尋變慢一樣。但當這種「忘記」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伴隨性格改變、判斷力下降時,我們就得提高警覺了。這篇文章不只是要告訴你失智症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給你一個方向,讓你在這個迷茫的時刻,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失智症是什麼?它跟一般老化健忘有什麼不同?
許多人常把「健忘」和「失智」劃上等號,但這兩者其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你可以這樣想:正常的健忘,就像是把東西放在一個不太常用的地方,你可能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想起來,但最終還是能找到,例如:你忘了車鑰匙放哪,但你知道鑰匙是用來發動車子的。這種健忘通常不影響你的獨立生活能力,也不會伴隨其他行為或情緒的改變。
然而,失智症則像是大腦中的「資料庫」和「搜尋系統」都出了問題。這不只會讓你找不到鑰匙,更可能讓你忘記鑰匙是做什麼用的,甚至根本不認得那是一把鑰匙。失智症的「忘記」,是一種漸進且持續性的退化,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學習、判斷、語言、空間感等認知功能,最終導致無法獨立生活。它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種症候群,最常見的便是阿茲海默症。簡單來說,健忘是「一時想不起來」,而失智則是「根本想不起來」。
失智症有哪些早期徵兆?除了健忘,還有什麼警訊?
許多人認為失智症的唯一徵兆就是健忘,這其實是個誤解。事實上,失智症的早期警訊是多面向的,而且常常被家人誤認為是「老番癲」或是單純的脾氣變差。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以下是幾個容易被忽略的早期徵兆,如果你發現家人有這些情況,建議要多加留意:
- 語言表達困難: 講話時常常找不到適合的詞語,或是詞不達意。
- 判斷力變差: 變得容易上當受騙,或是穿著不合時宜的衣服出門。
- 情緒或個性改變: 變得冷漠、多疑、固執,或是莫名其妙地哭泣或發脾氣。
- 無法勝任熟悉的事: 以前很會做菜,現在卻連簡單的家常菜都煮不出來。
- 抽象思考變難: 處理財務、算數變得吃力,甚至看不懂帳單。
- 時間與空間感混亂: 搞不清楚現在是幾年幾月,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這些徵兆可能不會一次全部出現,而是會緩慢地、漸進地發生。因此,家人長期的觀察與關心是早期發現失智症最關鍵的第一步。
如果懷疑家人失智,我們該怎麼辦?診斷過程會很複雜嗎?
當你心中有了「難道是失智?」的疑慮時,那份焦慮與不安是難以言喻的。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胡亂猜測,而是勇敢地踏出「尋求專業協助」的第一步。在台灣,當你懷疑家人有失智症狀時,建議可以先從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的門診開始看起。醫師會透過專業的評估,來釐清症狀背後的原因。
整個診斷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它通常會包含幾個步驟:首先是詳細的問診,醫師會詢問發病過程、生活習慣等。接著是認知功能評估,這部分會透過一些簡單的量表來進行,例如「失智症極早期篩檢量表」(AD8),或是「簡易智能狀態測驗」(MMSE)。這些量表會透過問答題,來評估病患的記憶力、定向力與計算能力等。最後,醫師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腦部影像學檢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維生素B12缺乏或甲狀腺功能異常。這個過程的目的不是為了下一個殘酷的判斷,而是為了找出病因,才能給予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建議。
失智症有辦法預防嗎?照顧上又有什麼秘訣?
雖然失智症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積極的預防和管理,確實能延緩病程、維持生活品質。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證實,地中海飲食對於大腦健康非常有幫助,因為它富含抗氧化的蔬果、全穀類和好油,能減少腦部發炎。此外,保持規律的運動,不只強健體魄,更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活化腦細胞。
而在照護上,陪伴者的角色至關重要。失智症患者最需要的,是「耐心」與「同理心」。當他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時,請溫柔地再次回答;當他情緒失控時,給予擁抱與安撫。最重要的是,與他保持「有效溝通」,多談論他熟悉的過往,一起看老照片、聽老歌,讓他的記憶庫能被溫暖地喚醒。適時尋求喘息服務、加入支持團體,也是照護者照顧自己的重要方式。
從今天起,為自己與家人多做一件事:這些小改變就能守護大腦健康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真的有時間做嗎?」別擔心,守護大腦健康,並不是一件需要花大錢或大把時間的事。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做起。例如,午休時,放下手機,用一杯茶的時間,靜下心來冥想片刻;下班回家,不再只是癱在沙發上,而是牽著家人一起在公園散步。
此外,動動腦、學點新東西也是大腦活化的好方法。可以試著學一門新語言、一種新樂器,或是跟孩子們一起玩益智遊戲。這些小小的改變,不僅能讓你的生活更有趣,更能讓你的大腦細胞保持年輕與活躍。別忘了,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的人。當我們願意多一點觀察,多一點耐心,就能為自己與家人的大腦健康,築起一道最溫暖、最堅固的防線。
※ 2025年6月 衛福部已核准「樂意保(Leqembi)」及「欣智樂(Kisunla)」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這兩款藥物能清除腦部類澱粉蛋白,延緩病程發展。 目前這兩款藥物已在台灣各大醫療院所開打,但仍屬自費項目,費用高昂。 新藥的適用對象為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失智症,且須經由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類澱粉蛋白生物標記檢測確認符合條件才能使用。
適用對象: 主要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CI)和輕度失智症,且需經由神經學專家評估,並進行類澱粉蛋白PET 掃描或脊髓液檢測,以確認腦中存在類澱粉蛋白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