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職場與家庭壓力下的「情緒排毒術」:給35-55歲的你,如何擺脫身心俱疲?

職場與家庭壓力下的「情緒排毒術」:給35-55歲的你,如何擺脫身心俱疲?

Sep 01. 2025

 

為什麼35-55歲的人最容易陷入「情緒耗竭」?

「白天被主管追進度,晚上還要盯小孩寫作業,連週末都得陪爸媽看病。」這是我朋友小玲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35-55歲的我們,往往同時卡在職場的責任與家庭的照顧,像是被兩隻大手拉扯,一邊是公司的KPI,另一邊是孩子和長輩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怎麼睡都不夠、怎麼休息都還累」的狀態。

醫學上,這種長期壓力導致的精神與身體枯竭,被稱為「情緒耗竭」。它不是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全身性的疲憊感。根據台灣國健署的調查,35-55歲族群的焦慮、失眠就醫率逐年上升,尤其女性比例更高。因為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情境,身體會不斷分泌壓力荷爾蒙(像是皮質醇),讓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最後不只影響情緒,也會悄悄傷害心血管與免疫力。
 


 


麼知道自己正在「情緒中毒」?常見的身心訊號有哪些?

有些人會說:「我只是累,不是生病。」但其實情緒的累積,比想像中更傷身。情緒中毒最明顯的訊號,就是「小事就能引爆情緒」。明明只是孩子打翻牛奶、同事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讓你瞬間暴怒或委屈到掉淚。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身體層面的警訊,例如:常常頭痛、腸胃脹氣、心悸、失眠,甚至怎麼睡都醒不來,早上起床永遠覺得「好想再躺五分鐘」。

台灣健保數據也顯示,焦慮症、失眠相關的門診人數近年持續上升。這代表越來越多人其實已經「身心超載」卻沒有察覺。心理師常提醒,當你發現自己「笑不太出來」、「覺得什麼都煩」,甚至連原本喜歡的事物也失去興趣,那就是該幫自己做「情緒排毒」的時候。及早覺察,就能避免壓力累積成為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職場壓力大時,有哪些簡單的「情緒排毒術」可以立即緩解?

很多人以為要排解壓力,就得出國旅行或請長假,但其實日常生活中隨手就能做的小練習,往往更實際。舉例來說,在公司被主管盯到快窒息時,不妨暫停手邊的工作,深呼吸五次。吸氣時慢慢數到四,呼氣時數到六,短短一分鐘就能讓交感神經稍微降速。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正念練習」,像是閉上眼睛,專注在手中那杯咖啡的香氣與溫度,不去想報表、不去想會議,把注意力帶回此刻。

我有位朋友在銀行業工作,每天接觸到各種高壓客戶。她分享自己靠「午休快走」救了很多次情緒崩潰。只要到附近公園繞一圈,看著綠樹與天空,就像是腦袋被刷新。台灣的城市裡,幾乎每隔幾個街區就有小公園或校園步道,這些都是零成本的情緒排毒場域。重點不是運動多激烈,而是給自己一個「喘口氣」的出口。
 


 


飲食真的能幫助情緒穩定嗎?

別懷疑,飲食跟心情的關係,比你想像中密切。壓力大時,我們的身體會快速消耗鎂、維生素B群等養分,這些營養素恰好和神經穩定有關。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早餐只喝咖啡配白吐司,可能會越喝越心慌,因為缺乏能幫助能量代謝的B群。但如果換成一碗燕麥粥,搭配一小把堅果與香蕉,鎂和B群的補充就能讓情緒比較不容易大起大落。

在台灣,常見的深綠色蔬菜(像是地瓜葉、菠菜)和豆類(黑豆、毛豆)都是鎂的好來源。而全穀雜糧飯、糙米飯,也能提供B群與纖維,讓血糖穩定不易忽高忽低。心理師常說「腸胃是第二個大腦」,因為當腸胃蠕動順暢、血糖平穩,情緒就不容易陷入暴躁與低潮。所以,下一次壓力大時,不妨先問問自己:今天吃的,是助長焦躁的速食,還是能安定心情的食物?
 


 


在家庭責任與壓力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喘息空間?

對許多 35–55 歲的上班族與家庭主婦來說,下了班還有另一場「加班」──孩子的功課、家務、照顧長輩,常常一整天沒停過。很多人覺得「等小孩長大再休息」,但事實上,越是沒有時間,越需要幫自己劃出一個「小小的界線」。比方說,晚餐後的 15 分鐘,讓家人知道這是你的「放空時間」,可以安靜地泡杯花草茶、聽音樂,甚至只是滑手機看搞笑短片也好。

我認識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會在家裡的陽台放一張小椅子。每天晚上孩子寫功課時,她就在那裡坐一會兒,吹風、喝茶。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但她說這是她「重新充電」的儀式。其實,家庭生活裡不需要大動作逃離,只要留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小角落,就能讓壓力不至於無限累積。台灣的房子空間雖然不大,但只要有心,書桌前的一盆小植栽、廚房角落的一個小音響,都能成為屬於自己的療癒角落。
 


 


情緒排毒的關鍵結論:你現在就能開始的行動是什麼?

看了這麼多方法,你可能會想:「我真的能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情緒排毒不需要昂貴的課程或大量的時間,而是從最小的改變開始。今天開始,你可以試著在感覺快被壓力淹沒時,先深呼吸五次;在午休或晚餐後,出去走十分鐘;早餐換成更穩定血糖的全穀食物;晚上睡前給自己一個「心靈小角落」,哪怕只有五分鐘。

記住,壓力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學會和它共處,不讓它淹沒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句話說的:「如果你不先照顧自己,就沒有人能幫你照顧好別人。」當你學會幫情緒找到出口,生活中的壓力就不再是壓垮你的石頭,而會變成推動你前進的動力。
 



📚 參考資料與文獻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取自:https://www.hpa.gov.tw
  •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1)。〈Stress Effects on the Body〉。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2020)。〈正念減壓與情緒管理〉。
  • Mayo Clinic(2022)。〈Stress management: Know your trig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