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草、芙蓉、抹草怎麼分?一篇搞懂三大民俗避邪植物的用法與栽培重點
May 22. 2025
文章目錄
一、開場:為什麼台灣民俗裡這三種草「特別靈」?
你是否也曾在端午節時,看見有人在門口掛起一把草?或在農曆七月、拜拜前,長輩提醒要用「芙蓉水」擦拭身體?甚至在民間進香或過火儀式中,聞到一股清香中帶點苦味的植物香?這些日常中的民俗習慣,其實都與三種常見的傳統香草密切相關──艾草、芙蓉、抹草。
這三種草,民間常被視為「驅邪三草」、「平安三寶」。它們不僅是草本植物,更承載著台灣人對身心潔淨、轉運避邪的信仰。這些做法並非迷信,而是源於長久以來與自然共處的智慧。無論是在重要節氣,或在進入廟宇、重要場合前,人們透過植物的氣味與象徵性,達成一種心靈淨化與生活的儀式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三種「香草」的世界,認識它們的樣貌、用途、與背後蘊含的文化故事。
( 圖片僅供參考 )
二、三草是誰?植物基本介紹與辨別方式
🌿 艾草(Artemisia argyi)
艾草是台灣最廣為人知的驅邪草之一。它的葉片為灰綠色,背面佈滿絨毛,揉捻後會散發出濃郁的藥草香味。艾草的生命力強、適應性高,常見於山坡、路邊、空地等處,是原生環境中非常堅韌的植物。端午節時,民間習俗會將艾草與菖蒲一同掛於門口,象徵驅病避邪,也是製作「艾條」與「艾灸」的常用材料。
🍃 芙蓉(實為蘄艾,學名 Crossostephium chinense)
在民俗中所稱的「芙蓉」,其實是指蘄艾這種植物,而非園藝常見的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蘄艾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繁多,如海芙蓉、玉芙蓉、芙蓉菊、白艾等。葉片密生白色絨毛,氣味特殊、清香。台灣傳統上會將其與抹草一同煮水,用來洗澡或擦拭,被視為具有潔淨、避邪、安神的象徵意涵。尤其在農曆七月或重大拜拜前,「芙蓉水」更是許多家庭重要的準備項目。
🌱 抹草(主要指 Blumea balsamifera)
在台灣民俗文化中,「抹草」是用來進香、薰香、清潔的常見草本,氣味辛香中帶有樸實草氣。多數青草舖與民間作法中,所稱「抹草」多指菊科植物 香薷(Blumea balsamifera),葉片橢圓略鋸齒,揉搓後氣味強烈。
不過在部分地區,亦有使用豆科植物銳葉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也俗稱為抹草,但用途、外型與主流認知略有不同。
建議消費者選用時可依用途、來源與專業青草鋪指導為準。
三、它們在中藥領域怎麼被應用?
除了民俗應用外,這三種植物在中醫藥理領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過這裡要特別說明,以下內容僅供參考於中醫典籍與藥理記載中之傳統用途,若有實際健康問題,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或藥師指導。
- 艾草
在中藥學中,艾葉性溫、味苦辛,常被記錄為具有「溫經止血」、「安胎調經」的用途。它是製作艾灸艾條的主要原料,因其燃燒時煙氣溫和,能產生穩定熱源與香氣,故廣泛應用於艾灸療法中。
- 芙蓉
民俗所稱「芙蓉葉」其實是菊科植物蘄艾(Crossostephium chinense),傳統中藥記載其性微溫、氣味芳香,常見於草本浴劑與香包用途。部分文獻也提及其可外用舒緩肌膚,民間廣泛視其為淨化植物之一。
- 抹草
抹草主要指香薷,傳統歸為「芳香化濕」類藥材,據《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有助於散寒化濕、理氣除穢,民間常見於青草茶、藥浴草包與淨身用途中。目前青草鋪(販售草本植物的小型草藥店)與道教儀式所用抹草,絕大多數為香薷。
🔎 小提醒:上述用途皆來自傳統中藥文獻與民俗經驗,並不構成現代醫療診斷或治療依據。使用前建議了解自身體質,必要時可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四、怎麼種?陽台也能養的淨化三草
這三種植物,不僅是民俗生活中的「避邪草」,也很適合自己栽種。不論是放在陽台、花台,或是庭院一角,都能讓日常多一份綠意與香氣。
🌿 艾草
屬於菊科植物,生命力旺盛,喜歡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環境。以分株或扦插繁殖為主,一旦成活可多年生長。建議使用深盆或地植並控制擴張,防止過度蔓延。
🍃 芙蓉
蘄艾也屬菊科,為灰白色絨毛的灌木型香草,氣味清新。喜陽、耐風,適合盆栽或庭園邊角種植。可用枝條扦插繁殖,剪葉後還可用於製作草湯或香包。
🌱 抹草
屬於菊科,常見於野外或青草舖。氣味辛香、抗病性高,適合新手。可扦插或分株栽培,葉子長勢快、易維護。適合當作薰香或草湯草料使用。
✅ 照護建議:
- 三草多為強健植物,定期修剪、保持通風即可
- 若作為使用原料,建議勿施用化學農藥,選擇自然方式養護更安心
- 春夏為最佳生長期,秋冬葉片略少但仍可維持生機

五、怎麼用?從傳統儀式到現代生活的草本妙用
這些「草」不只是節氣裝飾,它們也可以成為生活中溫柔又有力量的存在。以下是常見的應用方式,讓這些老智慧融入你的日常節奏:
🧴 民俗與身心清潔應用
- 煮水洗澡 / 洗腳: 傳統做法是在特定節氣(如農曆七月、立夏、端午)時,將艾草、芙蓉與抹草一起煮水,作為「淨身草湯」使用。現代人也可以做成泡腳草包,添加精油或薰衣草增添舒緩感。
- 居家淨化: 將曬乾的草綁成小束,在家中門口、窗台擺放,或吊掛在神明廳、玄關,有人視為一種避邪象徵;部分人會將乾草包中加入艾草與抹草作成香包或枕頭包。
- 香草煙燻: 將乾燥後的抹草與艾草點燃,當作天然薰香使用。需注意通風與用火安全,適合在戶外或有良好空氣流通的地方使用。
🍵 現代化應用延伸
- 草本香氛噴霧: 用乾燥艾草或抹草浸泡於酒精中,搭配數種精油,自製天然空間淨化噴霧。
- 泡澡包與精油包: 將曬乾的草裝入紗布袋,作為天然浴包使用,搭配玫瑰花、薰衣草等可增加香氣層次。
✅ 使用小提醒:
- 草本使用方式建議以「外用為主」較為安全
- 皮膚敏感者使用前可先局部測試
- 若用於嬰幼兒、孕婦、慢性病患者,應先諮詢專業意見

六、結語:從「草」開始,重拾生活的平安感與節氣智慧
在快速變動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或許不再需要用「避邪」這種詞來理解一株草的意義。但這些植物——艾草、芙蓉、抹草,仍舊承載著一種古老的智慧與關照:透過嗅覺、觸感、儀式感,讓人重新與身體對話,與自然接軌。
它們是文化的載體,是季節的提醒,也是生活儀式的溫柔觸角。當你在忙碌生活中感到需要整理情緒、需要一點重新出發的信號時,不妨泡一壺草茶、洗個草湯澡,或只是聞聞艾草的香。這些老草們,或許無聲,卻能靜靜地陪伴你。
從一片葉、一株草開始,我們重新找回的,或許不是神奇的力量,而是對生活的感知力與敬意。
參考資料與文獻來源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2023)《中藥材圖鑑資料庫》:艾葉、芙蓉葉、山薄荷條目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 台灣植物誌.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數位典藏)
- 吳金洌(2021)《民俗植物誌:走進台灣生活與信仰的草木世界》,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 農業知識入口網.農糧署「端午節的避邪草──艾草、菖蒲與香包文化」
- 林芳辰(2018)《青草療癒力》,城邦出版
圖片來源:本篇圖片素材部份來自免費圖庫 Pexels 或 Pixabay,依其授權可自由使用,特此標示以尊重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