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身體總在發出警訊?從疲勞、嘴破到情緒不穩,解析那些你該注意的「營養缺乏」徵兆!

身體總在發出警訊?從疲勞、嘴破到情緒不穩,解析那些你該注意的「營養缺乏」徵兆!

Sep 15. 2025

 

為什麼我每天正常吃飯,還是常常覺得累、嘴破,甚至情緒低落?

最近在社群上看到一位媽媽朋友發文:「我是不是老了?明明三餐都吃得很均衡,晚上也乖乖 11 點睡,但還是覺得累到不行,連陪孩子玩都沒力氣,是不是該去收驚了…」這篇貼文底下,瞬間引來無數共鳴,大家紛紛留言:「我也是!」、「我還加碼嘴破、長痘痘,根本是老天爺在整我。」這些來自日常生活的真實心聲,其實都在反映一個許多人忽略的現象:營養不是「有吃就好」,而是**「吃對了,身體才有感」**。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吃得飽」,但現代人的問題早已不是「吃不飽」,而是「吃不對」。外食的選擇雖然多,但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俯拾皆是,許多天然的營養素在加工過程中早已流失。加上忙碌的生活節奏,我們常常是囫-圇吞棗地解決一餐,身體根本沒有機會好好吸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實是身體在對你發出的「求救訊號」,提醒你:是時候該檢視你的飲食習慣了。

身體的小毛病,其實是「營養警報」?這五種常見徵兆,你中了幾個?

你可能已經習慣了這些「老毛病」,以為它們只是工作太累或壓力太大造成的。但根據許多營養師和醫師的觀點,這些小毛病很可能就是身體在告訴你:「嘿!我的營養庫存快見底了!」以下五個常見的身體警報,一起來看看你中了幾個:

1. 沒來由的疲勞感,像被洩了氣的氣球

每天早上都像在打一場與被窩的戰爭,提不起勁,明明沒做什麼劇烈運動卻總覺得累。這可能是身體缺鐵缺鎂的徵兆。鐵是製造紅血球的關鍵,負責運送氧氣,缺鐵會讓你全身細胞缺氧,自然感到無力。而鎂則參與超過 300 種以上的生化反應,與能量代謝息息相關,缺乏鎂會讓身體無法有效產生能量。

2. 嘴破、嘴角炎,像被點了名的小小叛徒

當你發現嘴巴常常破洞,或是嘴角莫名紅腫、裂開,除了是火氣大之外,也很可能是維生素B群不足。維生素B群是維持皮膚、黏膜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它就像是身體的「黏合劑」,缺乏它,你的口腔黏膜就容易破損。

3. 頭髮掉得比平常多,指甲還容易斷裂

洗頭時發現排水孔堵塞,或是指甲變得脆弱、容易斷裂,這可能是蛋白質鐵質不足的警訊。頭髮和指甲主要由蛋白質組成,缺乏蛋白質會讓它們生長緩慢、變得脆弱。而鐵與鋅則對細胞生長、修復至關重要,它們的不足會直接影響頭髮與指甲的健康。

4.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煩躁

你是否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為了小事生氣,或是在晚上感到莫名的煩躁不安,甚至失眠?這可能與的攝取不足有關。這兩種礦物質都參與神經傳導,有助於放鬆心情。它們就像神經系統的「煞車」,缺乏它們,你的情緒就像脫韁野馬一樣難以控制。

5. 肌肉常常不自主抽動,眼皮一直跳

當眼皮不聽使喚地跳動,或是小腿肌肉偶爾不自主地抽動,這可不只是迷信或太過疲勞。這很可能是身體在向你發出缺鎂的警訊。鎂能幫助神經與肌肉放鬆,一旦不足,肌肉就會處於緊繃狀態,產生不自主的抽動。

為什麼營養都吃了,身體卻沒吸收?養好「腸道菌」,才是補對營養的關鍵!

許多人聽從醫生的建議,努力補充各種維他命、營養品,但卻發現身體狀況沒有顯著改善。這時候,問題可能就出在「吸收」。我們都知道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消化與吸收器官,但許多人卻忽略了,腸道內的**「菌相」**才是決定營養素吸收效率的關鍵。想像一下,我們的腸道就像一個繁忙的食物加工廠,而腸道菌就是裡面勤奮的工人,他們幫我們分解食物、合成維生素,甚至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與情緒。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如高壓、外食、缺乏膳食纖維、過度使用抗生素,都可能破壞腸道的菌相平衡。當壞菌佔據上風,這座「加工廠」的運作就會出問題,再好的營養也無法被身體有效利用。這也是為什麼,補對營養之前,**「養好腸道」**才是第一步。

中醫與西醫怎麼看「營養缺乏」?從食物本質到生理機能的全面解析

面對身體的小毛病,台灣人最常聽到的建議,不外乎是來自西醫的營養學,或是長輩傳承的中醫觀點。西醫注重維生素、礦物質等單一營養素的「量化」補充,例如:缺鐵就補鐵劑,缺乏維生素就補充維他命。這種方式精準、快速,能有效解決生理上的單一問題。然而,許多時候,我們身體的失衡並非單一營養素缺乏所致。

這時候,中醫的觀點就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中醫強調的是身體的「平衡」與「整體」,認為食物不只是營養素,更有其「性味」(如:熱、溫、涼、寒)與「歸經」。舉例來說,當身體「火氣大」時,中醫會建議吃一些屬性偏涼的食物(如苦瓜、綠豆),來達到身體的平衡。這與西醫營養學中,強調透過抗發炎食物(如富含 Omega-3 的堅果、魚油)來緩解發炎反應,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種觀點並非互相衝突,而是從不同角度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透過飲食來維持健康。

告別瞎忙補營養!從今天開始,只要三個小改變,讓你從內而外找回活力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天啊,我到底該怎麼辦?」別擔心,我們不需要一次做太大的改變。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從三個簡單的小地方做起,慢慢調整,讓身體有感。

第一,從「原型食物」開始。 減少對加工食品的依賴,多選擇那些看得出食物原始樣貌的食材,例如:無調味堅果、新鮮蔬果、全穀類。這些食物保留了最完整的營養素,能幫助你的身體補足真正需要的能量。

第二,讓你的腸道「動起來」。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並搭配足夠的水分。健康的腸道是吸收營養的關鍵,當你的腸道順暢了,身體自然能更有效地利用吃進去的營養。

第三,聆聽身體的聲音。 身體給出的每一個小毛病,都是在對你說話。下次再感到疲勞、嘴破或情緒低落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你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並試著做出一些小小的調整。健康沒有捷徑,但每一步的用心,都會讓你離充滿活力的自己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