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深入了解核桃:起源故事、營養功效、中西醫觀點、最佳吃法與注意事項

深入了解核桃:起源故事、營養功效、中西醫觀點、最佳吃法與注意事項

Aug 18. 2025

 

文章目錄

示意圖:核桃是什麼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是什麼?外觀、味道與我們的日常距離有多近

你可能對核桃的第一印象,是過年禮盒裡那包「混合堅果」中的皺巴巴小仁,或是傳統糕餅裡的香氣來源。
核桃(學名 Juglans regia)其實是一種落葉喬木的果實,外面包著青綠色外殼(青皮),裡面才是我們熟悉的硬殼。硬殼再打開,會看到形狀像腦袋、分成兩半的「仁」,那就是可食用的部分。

它的味道帶有淡淡的堅果香與油脂感,剛咬下去時微脆,細嚼會釋放出濃郁的香氣和略帶甘苦的尾韻。這種風味讓它能輕鬆融入甜點(核桃糕、布朗尼)與鹹食(核桃拌麵、沙拉)中。

在台灣人的日常裡,核桃不算陌生:

  • 大賣場、超市貨架上都看的到「無調味核桃」是許多人替代零食的選擇。
  • 中秋、過年禮盒中,核桃常和杏仁、腰果一起出場,象徵健康與豐收。
  • 健身族、素食族也會把核桃視為天然蛋白質與 Omega-3 的補給來源。

核桃就像一位低調但實力堅強的朋友,不常出風頭,卻默默在許多料理與零食中,提供健康與美味的雙重加持。

 


 

示意圖:絲路、古文明與核桃傳播路徑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的起源:從古文明到台灣餐桌的旅程

核桃的歷史,比你想的還要古老。考古學家在現今伊朗與土耳其一帶發現了 7,000 多年前的核桃殘跡,顯示早在古波斯時代,人類就已經認識並食用它。古羅馬人更稱核桃為「眾神的橡果」(Jupiter’s nut),認為它是貴族與神祇的專屬食物。

隨著絲路開通,核桃從中亞傳入中國。古代中醫典籍《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記錄了核桃的養生功效,認為它能「補腎、溫肺、潤腸」,因此在明清時期,核桃不只是食材,也常被當作藥材。

核桃進入台灣則是近百年的事,多數是透過貿易進口,特別是在日本時代後期,台灣市場開始能見到來自中國與美國的乾燥核桃。真正讓核桃進入更多家庭的,是 1980–1990 年代的禮盒文化與健康飲食風潮——那時的廣告開始強調核桃對腦部與記憶力的好處,加上堅果禮盒成為送禮熱門選擇,核桃才真正成為許多台灣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如今,台灣市面上的核桃主要來自美國加州、中國新疆與智利,每一批核桃從樹上到你的嘴裡,都是跨越了半個地球的旅程。下一次你吃到它,不妨想想這段橫跨古文明與現代物流的故事,會覺得那顆小小的仁,多了幾分浪漫與珍貴。

 


 

示意圖:食用核桃與文玩核桃外型比較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有哪些品種?食用核桃 vs. 文玩核桃

說到核桃,不是所有的核桃都能入口。
市面上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食用核桃文玩核桃

食用核桃
最常見的是「胡桃」(Juglans regia),外殼相對薄、仁大且飽滿,容易取出。依殼的厚薄與仁的風味,又分成不同品系,例如美國加州的「錢德勒(Chandler)」核桃,顏色淺、味道溫和;新疆核桃則香氣濃郁、油脂豐富,適合烘焙或直接生吃。

文玩核桃
這是一種不吃的核桃,主要用於盤玩與收藏,常見於中國北方文化。文玩核桃的外型講究對稱、紋路細緻、顆粒飽滿,兩顆配對的文玩核桃會放在手中反覆摩擦,隨時間會變得油亮溫潤,被視為一種養心、練手勁的雅事。

怎麼分辨?

特性

食用核桃

文玩核桃

殼厚度

薄到中等

厚且堅硬

果仁飽滿度

幾乎無仁或不可食

用途

食用、料理

盤玩、收藏

外觀

形狀不完全對稱

形狀對稱、紋路細緻

 

如果你在夜市或文玩市集看到一對油亮亮的「核桃」,別急著啃,可能是價值不菲的文玩寶貝。

 


 

示意圖:核桃殼的堅硬結構與保護功能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殼為什麼那麼硬?天然保護與智慧設計

第一次敲核桃時,你可能會懷疑它的殼是不是特地進過健身房——怎麼這麼硬?
其實,這是大自然的智慧設計。

核桃殼主要由纖維素木質素組成,這兩種成分讓它像天然的「盔甲」,能有效抵禦昆蟲、霉菌與外界衝擊。對核桃而言,堅硬的殼不只是保護種子的外衣,也是延長保存壽命的關鍵。

這層殼的保護力,讓核桃即使在乾燥狀態下,也能長時間保持仁的香氣與油脂不變質。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商隊能在絲路上攜帶核桃長途旅行,既耐儲存又易攜帶。

至於我們人類,除了吃它,也常拿核桃殼做成工藝品,甚至磨成粉當天然研磨劑(像部分去角質產品,就用核桃殼粉)。

小提醒:在家敲核桃,如果沒有專用核桃鉗,最好用毛巾包住再用錘子敲,這樣比較不會讓殼碎片亂飛,還能保護果仁的完整度。

 


 

示意圖:核桃從栽種、採收到加工的流程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的產地與種植、採收與加工過程

一顆核桃從樹上長成,到你手中,往往要經歷一整年的循環。

主要產地
全球核桃產量前三名是美國、中國和智利。美國加州因為日照長、氣候乾燥,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桃出口地;中國新疆、陝西等地也以核桃聞名,風味濃郁;智利則利用南半球的季節優勢,填補全球市場的淡季需求。

種植條件
核桃喜歡冷涼乾燥的氣候,需要冬季低溫休眠、夏季長日照;土壤要排水良好。從種下到結果,大約需要 5–7 年才能穩定收成。

採收與加工

  • 採收:通常在果皮(青皮)自然開裂時進行,機械搖樹或人工敲打採收。
  • 去青皮與清洗:青皮會快速氧化變黑,所以必須立即去除並清洗。
  • 烘乾:降低含水量到約 8%,避免發霉。
  • 分級與去殼:依大小、殼色、仁色分級;出口時多為去殼仁。

在台灣,因為氣候與土地限制,市面上的核桃幾乎都是進口,經過長途運輸與分裝,最後才出現在我們的超市與零食櫃。

 


 

示意圖:核桃的營養組成與中西醫觀點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的營養價值:中醫與西醫怎麼看

核桃不只是一種零食,它的營養含量在堅果界可是名列前茅。

西醫營養學的觀點

  • Omega-3 脂肪酸:核桃是少數富含植物性 Omega-3(α-次亞麻油酸,ALA)的堅果,有助心血管健康與抗發炎。
  • 蛋白質:每 100 公克約有 15 公克蛋白質,對素食者與健身族都是好補充。
  • 抗氧化物:含有多酚、維生素 E,有助延緩細胞老化。
  • 礦物質:鎂、鉀、鋅、錳含量高,對骨骼與免疫系統有益。

中醫的觀點
在中醫裡,核桃被視為「平性」食材,入腎、肺、大腸經。《本草綱目》記載,核桃有「補腎、溫肺、潤腸」的作用。

  • 補腎健腦:古人相信「以形補形」,核桃仁形似大腦,因此常被推薦給用腦過度的人。
  • 潤腸通便:核桃油脂含量高,有助潤滑腸道。
  • 暖身養氣:適合手腳冰冷或久咳的人適量食用。

生活小提醒
如果你是以健身、保健為目的吃核桃,記得搭配高纖食物與足夠水分,效果更好。

 


 

示意圖:核桃的健康好處與食用禁忌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的功效與食用禁忌

核桃的好處很多,但「多吃有益」不等於「多多益善」。

可能的健康好處

  • 保護心血管:Omega-3 有助降低壞膽固醇(LDL)。
  • 促進大腦功能:研究指出,經常攝取核桃的人,記憶力與專注力可能更佳。
  • 抗發炎:多酚與健康脂肪有助減少慢性發炎反應。
  • 促進腸道健康:膳食纖維與油脂可改善便秘問題。

食用禁忌與注意事項

  • 高熱量:每 100 公克熱量約 654 大卡,減重者需控制份量。
  • 堅果過敏:對核桃或其他堅果過敏者應避免。
  • 腸胃敏感者:一次吃太多可能引起腹瀉或胃部不適。
  • 服藥注意:服用抗凝血劑(如華法林)的人,應諮詢醫師,因核桃含有影響血液凝固的成分。

溫馨建議
健康成人每天吃 20–30 公克(約 5–7 顆仁)就足夠,多了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示意圖:核桃與其他堅果的營養比較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 vs. 其他堅果:營養與特性比一比

市面上的堅果百百種,核桃到底跟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營養比較表(每 100 公克)

堅果種類

熱量 (kcal)

蛋白質 (g)

脂肪 (g)

Omega-3

含量

特別優勢

核桃

654

15

65

★★★

Omega-3 豐富,對心血管與腦部健康特別有利

杏仁

579

21

50

高蛋白、高鈣,適合健身族

腰果

553

18

44

鐵質與鎂含量高,適合補血

夏威夷豆

718

8

76

油脂含量高、口感滑順,適合當零食

風味與用途差異

  • 核桃:香氣濃,略帶苦韻,適合與甜點或沙拉搭配。
  • 杏仁:清脆香甜,常用於烘焙與製作堅果奶。
  • 腰果:口感溫潤,適合入菜與製作咖哩醬。
  • 夏威夷豆:鬆軟細膩,多作休閒零食或巧克力包裹。

重點
如果你想攝取植物性 Omega-3,核桃是堅果界的首選;但如果想補鈣或增加蛋白質,杏仁會更適合。

 


 

示意圖:核桃的建議攝取時機與份量
圖片來源:midjourney

什麼時候吃核桃最好?一天吃多少才剛好

核桃雖好,但吃的時間和份量,會影響吸收與健康效果。

最佳食用時機

  • 早餐或上午加餐:早上是大腦最需要能量的時段,核桃的好脂肪和蛋白質能提供持久能量,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 運動後:對健身族來說,運動後適量吃核桃,搭配高蛋白飲品,有助肌肉修復與抗發炎。
  • 下午工作倦怠期:比起喝含糖手搖飲,來一把核桃可以穩定血糖、保持專注。

建議份量

  • 成人:每日 20–30 公克(約 5–7 顆仁)
  • 兒童:每日 10–15 公克(約 3–4 顆仁)
  • 長者:同成人,但若牙口不好可磨成粉或製成核桃糊

小提醒
核桃屬於高熱量食物,如果一天已經吃了其他高脂堅果,應酌量減少核桃份量,避免攝取過多油脂。

 


 

示意圖:核桃的多元吃法與料理靈感
圖片來源:midjourney

核桃除了直接吃,還有哪些美味吃法?

雖然直接啃核桃仁最方便,但換個吃法,既能增加風味,也不容易膩。

1. 烘焙與甜點

  • 核桃蛋糕、核桃派:核桃的香氣能中和甜味,讓甜點層次更豐富。
  • 核桃麵包:搭配全麥或雜糧麵包,營養與口感兼具。

2. 中式料理

  • 糖炒核桃:加糖與芝麻拌炒,香甜酥脆。
  • 核桃蝦仁:經典粵菜,核桃香配上蝦肉的鮮甜。
  • 核桃糊:將核桃仁與白芝麻、糯米煮成糊狀,適合長輩與小朋友。

3. 健康飲品

  • 核桃奶:將泡軟的核桃與水打成漿,可取代牛奶,適合乳糖不耐症者。
  • 核桃燕麥昔:核桃+燕麥+香蕉+牛奶,快速能量早餐。

4. 沙拉與佐料

  • 核桃沙拉:將烤香的核桃仁撒在生菜或水果沙拉上,增加脆感。
  • 核桃醬:核桃與橄欖油、蒜頭、香草打成醬,塗麵包或拌麵都好吃。

小技巧
先將核桃烤香(150°C 約 5–8 分鐘),可減少澀味,讓香氣更濃。烤後要放涼並密封保存,避免油脂氧化。

 


 

示意圖:以核桃連結健康、文化與日常的結語
圖片來源:midjourney

結語:讓核桃成為生活裡的好夥伴

核桃不僅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它的歷史、文化與故事,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了更多意義。從古代醫書的養生秘方,到現代營養學的科學數據,核桃始終被視為對健康有益的食材。

如果你想在日常中更好地利用核桃,不妨記住這幾點:

  1. 適量:每天一小把就足夠。
  2. 多變吃法:甜點、料理、飲品都能用。
  3. 選對時機:早上、運動後、下午精神低落時吃最適合。
  4. 用心保存:密封防潮,避免高溫陽光直射。

或許,你下一次在早餐桌上看到核桃,可以想起它從千年前的古文明走來,跨過海洋,經過農夫與廚師的雙手,最後成為你手中這顆小小的堅果——它不只是食物,更是時間與故事的承載者。

 

⚠️ 注意事項

本文提供之飲食與生活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若有疾病、特殊需求或用藥狀況,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資料與文獻

  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FoodData Central – Walnuts, English, rawhttps://fdc.nal.usda.gov/
  2.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The Nutrition Source – Walnutshttps://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food-features/walnuts/
  3. 李時珍,《本草綱目》(明)。
  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
  5.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 Walnut Production and Trade Statistics.https://www.fao.org/faostat/en/
  6.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Walnuts and Heart Health.https://www.heart.org/
  7. 台灣農業試驗所 – 核桃試種與栽培管理研究報告(南投試驗場,2020)。
  8. Californian Walnut Board & Commission –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Walnuts.https://walnu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