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每天喝水喝不夠?營養師教你用花草茶、氣泡水,讓補水變簡單又舒服!

每天喝水喝不夠?營養師教你用花草茶、氣泡水,讓補水變簡單又舒服!

Jul 17. 2025

 

示意圖:喝水習慣與補水技巧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or midjourney

為什麼我總是喝水喝得很勉強?

「欸你今天喝水了沒?」這句話每天在我們辦公室響起好多次,卻總換來苦笑。「我真的喝不下白開水耶,不是故意的,是喝了會覺得嘴巴更乾…」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明明知道「多喝水對身體好」,手機裡甚至還下載了提醒喝水的App,但一天下來連1000c.c.都不到。不是沒空,就是喝了沒感覺、太快忘記。

其實這不是你的錯,根據2023年國健署調查,近4成上班族每日喝水量不足,主因就是「忙碌」「忘記」「覺得沒味道」。而在台灣潮濕悶熱的氣候下,尤其是夏天或長時間吹冷氣時,體內流失的水分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我們不缺水,但缺的是「喝水這件事能被自然地記得」。而這篇文章,就是寫給像你一樣「想喝水但總做不到」的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回一種更輕鬆自在的補水方式。
 

示意圖:喝水不足造成的不適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or midjourney

不愛喝水會造成哪些身體上的影響?

很多人以為「口渴再喝水就好」,但其實當你覺得渴的時候,身體早就已經處在缺水狀態了。輕微的脫水,不只會讓嘴巴乾、皮膚乾,更可能出現疲倦、便秘、注意力下降等狀況——只是我們常把這些誤以為是壓力太大或沒睡好。

以我自己為例,每次下午開始頭昏腦脹、眼睛酸,第一反應不是喝水,而是想來杯咖啡。但後來試著改喝常溫的黑豆水或淡茶,才發現那其實是「水不夠」導致的疲憊。

醫師也提醒,尤其是年長者、小孩或有慢性疾病的人,對口渴的感受會變鈍,容易忽略補水需求。而在台灣,夏天溫度經常飆破33°C,又長時間處在空調房中,雖然不流汗,水卻流失得比想像中快。

與其等到口乾舌燥才想起要喝水,不如從日常裡開始建立「提早補水」的習慣,讓身體在潛意識中慢慢學會:水,是用來滋養,不是等著救急。
 

示意圖:白開水缺乏吸引力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or midjourney

為什麼白開水總讓人提不起勁?

你也有這種經驗嗎?坐在辦公桌前,拿著一杯水盯了半天,就是提不起喝的興致?有時候不是不想喝,而是「白開水真的太無感了」,就像在執行一個毫無情緒的任務。

很多人其實不是討厭喝水,而是覺得「喝水好無聊」。水沒有氣泡、沒有香氣、沒有變化,對習慣了手搖飲或咖啡香的現代人來說,真的很難愛上它。

而且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大腦習慣在「感官刺激」中做選擇,自然會優先想起「有味道、有口感」的飲品,白水常常就被排到最後。

我自己以前也一樣,總覺得喝水不如來杯茶還比較有感,直到某天看到營養師分享:「你不一定要喝白開水,但你需要補對的水分。」才開始改用花草茶、黑豆水這類「帶點自然風味」又無糖的選擇,發現補水這件事,也可以很享受。

白開水不是唯一答案,找到你願意主動喝的那杯水,才是補水的起點。
 

示意圖:補水的替代飲品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or midjourney

有哪些比白開水好入口又健康的替代飲品?

如果你真的喝不下白開水,其實可以換個方式補水,重點在於**「不要等渴了才喝,平常就養成喝的習慣」**。而不是每個替代飲料都適合日常大量飲用,我們要選的是——無糖、低加工、天然成分的水分來源。

以下是我自己和營養師都蠻推薦的幾個選項:

第一是氣泡水。很多人覺得「有氣的東西才像在喝」,那就選無糖氣泡水吧,清爽又有存在感,還能戒掉含糖飲料的依賴。

第二是果乾水或花草茶。用無糖的果乾、洛神、菊花等天然植物泡水,不但有淡淡香氣,也會讓人更想多喝幾口。尤其夏天冰冰喝,非常解膩。

第三是黑豆水與椰子水。黑豆水富含花青素,有些還帶一點堅果香氣,不需要加糖就很好喝。,如鉀、鎂,是良好的補水飲品。不過其中仍含天然糖分,建議少量飲用或加水稀釋。

喝水不一定要無趣,只要選對了替代品,你就不再需要「逼自己」喝水,而是會開始「期待下一杯是什麼味道」。

椰子水因含有豐富的鉀,心律不整和腎臟疾病患者應謹慎飲用。

 

示意圖:水分攝取建議量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or midjourney

每天到底要喝多少水才夠?

「一天真的要喝2000c.c.的水嗎?我喝不到耶。」這大概是最多人問的問題之一。其實,每天需要的水量沒有一個完全一樣的標準答案,會受到體型、活動量、年齡、氣溫、甚至飲食內容影響。

一般來說,成人的建議飲水量大約是每公斤體重 x 30~35毫升,也就是說,如果你60公斤,建議一天喝1800c.c.左右。但這只是基本參考。如果你天氣熱、運動流汗多、吃很多高蛋白或重口味食物,水分需求自然會提高。

有趣的是,不是所有水分都來自「喝水」本身。其實很多食物也含水分,例如水果、蔬菜、湯品等。因此有時候雖然你覺得水喝不多,但其實也有從其他來源攝取。

你可以觀察自己的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補水夠不夠:若顏色接近淡黃色,表示大致OK;若偏深、次數變少,就代表你該喝點水了。

所以不是硬性喝到「2000」才算達標,而是找到一個讓你舒服又能維持身體循環的喝水節奏,才是最實用的補水指南。
 

示意圖:養成喝水習慣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or midjourney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喝水變成自然的習慣?

與其每天強迫自己「記得喝水」,不如設計一些讓你自然想起喝水的小技巧。我後來發現,補水這件事,如果變成「好玩的生活儀式」,就不再那麼困難了。

第一個改變是:「準備一個你喜歡的水杯」。別小看水杯的影響力,有顏值、有刻度、有吸管、握感好的水壺,會讓你不自覺想拿起來喝,甚至還會想帶出門炫耀(真的不誇張)。

第二個是「起床後的第一杯水」,我會固定泡一杯溫溫的黑豆水或花草茶,讓早晨多一點香氣,開啟補水的第一步。

第三,若你總是下午嘴饞,也可以試試無調味堅果或無糖穀粉飲,一邊補點好油與蛋白質,一邊潤潤口,取代原本那杯加糖的拿鐵。

最重要的是,把「喝水」當成一種關心自己的方式,不是責任,而是生活中輕柔但持續的照顧。當你開始享受補水的過程,自然就不需要提醒。
 

⚠️ 注意事項

本文提供之飲食與生活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若你有疾病、特殊需求或用藥狀況,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會更安心也更安全。

📚 參考資料與文獻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健康促進生活指引:成人每日飲水建議量》
  • 台大醫院營養部|水分攝取與脫水指標
  •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How much water do you need to stay healthy?
  • 台灣營養基金會(2021)|補水不只喝水,這些飲品也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