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低醣飲食是什麼?搞懂減重關鍵、外食轉換技巧與常見副作用!

低醣飲食是什麼?搞懂減重關鍵、外食轉換技巧與常見副作用!

Jul 28. 2025

文章目錄

  • 為什麼近年大家都在談「低醣飲食」?
  • 低醣飲食是什麼?它和「生酮飲食」一樣嗎?
  • 低醣飲食有哪些副作用?每個人都適合嗎?
  • 在台灣怎麼開始低醣飲食?可以怎麼選外食?
  • 轉換飲食會不會太麻煩?上班族也能輕鬆執行嗎?
  • 低醣=健康嗎?怎麼吃才不會走火入魔?

 

 

示意圖:低醣飲食成為現代健康趨勢
圖片來源:Midjourney

為什麼近年大家都在談「低醣飲食」?

小芸是公司的行政,每天幫全辦公室訂便當。以前她最愛雞腿飯配甜辣醬,吃得超滿足。直到有次健檢,血糖逼近警戒線,才讓她開始嘗試「減醣生活」。本來以為低醣飲食很難堅持,沒想到她現在每天自帶滷雞腿+花椰菜,還瘦了兩公斤,連氣色都變好。

像小芸這樣開始減醣的人越來越多,根據 Google Trends 資料,「低醣飲食」近三年在台灣的搜尋量穩定上升,特別在春天與年後「瘦身熱潮」期間更是高峰。不只是為了減肥,更多人是希望改善三高、穩定血糖。營養師在節目中也提到,低醣飲食已成為台灣主流減重趨勢之一。

低醣飲食的興起,和現代人「忙又怕病」的焦慮有關。比起極端節食,低醣吃法比較彈性、選擇多,連超商都能買到主打低醣的餐盒。不過,這波熱潮背後也藏著不少誤解與陷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示意圖:了解低醣與生酮的差異
圖片來源:Midjourney

低醣飲食是什麼?它和「生酮飲食」一樣嗎?

不少人聽到「低醣」,就以為要完全戒掉飯、麵、甚至水果,其實這是個大誤會!低醣飲食的核心,是「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像是白飯、白麵、含糖飲料這些,改用營養密度更高的食材替代,例如糙米、地瓜、豆製品等。

而「生酮飲食」則是更激進的版本,幾乎不吃醣,把脂肪比例拉到極高,讓身體進入「生酮狀態」。但這種方式執行門檻高、風險也大,不建議一般人隨便嘗試。

營養師提醒,低醣飲食並不是要你「零醣」,而是「選對醣」。她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醣量減半」開始,例如飯量減半、用花椰菜米取代部分澱粉、飲料換成無糖茶或豆漿。這樣身體有適應時間,也比較容易持久。

如果你常外食、不方便自己煮,記得看一下食物中是否藏有「隱性醣類」,像是炸物裹粉、滷汁加糖,這些都會讓你不小心破功。選擇原型食物,加點天然油脂和高纖蔬菜,就是很不錯的低醣入門法。

 

示意圖:實行低醣飲食後常見副作用
圖片來源:Midjourney

低醣飲食有哪些副作用?每個人都適合嗎?

低醣飲食雖然看似簡單,不吃白飯、改吃菜和蛋就好,但其實初期不少人會出現所謂的「低醣不適期」——頭暈、便祕、沒力氣,甚至情緒低落。

營養師解釋,這是因為身體還沒適應改變能量來源,原本靠碳水供能,現在要改靠脂肪與蛋白質,自然會出現短暫的「轉換陣痛期」。特別是喝水不夠、電解質流失、蔬菜量不足的人,症狀會更明顯。

另外也要提醒,孕婦、糖尿病患者、腎功能不佳者,在實行任何減醣、低醣飲食前,務必先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根據個人狀況做出適當調整。

低醣不是萬靈丹,也不應成為「極端減重手段」。重點在於理解背後原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盲從網紅菜單或跟風斷醣。

 

示意圖:台灣外食也能做到低醣
圖片來源:Midjourney

在台灣怎麼開始低醣飲食?可以怎麼選外食?

你可能會想:「聽起來不錯,可是我每天中午都吃便當,要怎麼開始低醣?」其實,不需要從第一天就大幅改變,而是從熟悉的選擇開始微調。

例如原本的炸雞腿便當,可以改選滷雞腿,白飯改成半碗,配菜選擇高纖蔬菜如花椰菜、地瓜葉、海帶絲。滷蛋、豆干、豆皮也都是不錯的低醣蛋白質來源。如果想要更輕盈,可以選擇減醣便當、超商的無飯餐盒或自帶高纖穀粉沖泡飲當作下午點心,避免血糖震盪。

台灣的外食文化雖然以澱粉為主,但其實也有很多低醣潛力股,只是我們過去沒特別注意。像是滷味攤的青菜+豆干組合、自助餐的煎魚+地瓜葉、早餐店的蛋餅改蛋包菜加起司,這些都是容易實踐的小改變。

開始低醣飲食,不是要你放棄生活的便利與口感,而是從你熟悉的食物中,找出更好的搭配方式,讓身體更穩定、也更有精神。

 

示意圖:上班族也能輕鬆執行低醣飲食
圖片來源:Midjourney

轉換飲食會不會太麻煩?上班族也能輕鬆執行嗎?

「我哪有時間準備低醣餐啦!」這幾乎是每個上班族聽到低醣飲食後的第一反應。的確,生活忙碌、時間有限,讓許多人在飲食選擇上只能講求方便。但其實,低醣飲食不代表一定要自己開火、搞一堆備餐道具,關鍵是掌握「替換」而非「全部重來」。

像是早上從含糖豆漿改喝無糖茶或黑咖啡,加一份水煮蛋或無調味堅果,減少精緻澱粉的同時,也讓早餐更耐飽。午餐只要將便當的白飯減半,補上一點蔬菜與蛋白質,就是簡單的低醣調整。下午嘴饞時,不拿餅乾拿堅果、一杯無糖高纖飲,就是穩血糖的小幫手。

有朋友分享,自己從「每天兩杯手搖」的甜飲人,轉為帶花草茶或果乾水泡來喝,意外發現腸胃比較順、下午也比較不容易打瞌睡「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小調整,就能讓身體輕盈一點。」

低醣飲食,其實沒有想像中麻煩,只要找到屬於你生活節奏的那一套做法,每個忙碌日常都能默默轉向更健康的方向。

 

示意圖:正確理解低醣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圖片來源:Midjourney

低醣=健康嗎?怎麼吃才不會走火入魔?

雖然低醣飲食熱潮一波波,但也要提醒:低醣不等於「什麼醣都不要」,也不是「吃越少越健康」。有些人為了追求快速減重,刻意完全不碰碳水,結果換來頭暈目眩、腸胃失調,反而得不償失。

真正健康的低醣飲食,應該是「選對醣類、控制總量」,而不是完全禁醣。像是地瓜、糙米、燕麥這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醣類,其實有助於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不需要完全排除。關鍵在於搭配蛋白質與健康脂肪,讓營養更均衡、能量更持久。

營養師也提醒,長期低醣要注意電解質平衡與膳食纖維攝取,才能避免便祕、倦怠等副作用。飲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身體與生活狀況都不同。與其跟著風潮起舞,不如慢慢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平衡路線,才是長久健康的關鍵。

 

⚠️ 健康提醒

本文提供之飲食與生活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沒有一種飲食適合所有人,若你有疾病、特殊需求或用藥狀況,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會更安心也更安全。

 

📚 參考資料與文獻

  •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我的餐盤健康飲食指引》。
  •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n.d.)。〈Carbohydrates and Blood Sugar〉。
  • 台灣營養學會(2021)。〈營養師的低醣飲食建議與注意事項〉。
  • 科克蘭數據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 2021)。〈Low-carbohydrate diets for weight los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