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希望工程 - 吃好食物 過好生活
不吃飯就不飽?揭開真正飽足感的來源:營養師推薦這樣吃更撐、更健康!

不吃飯就不飽?揭開真正飽足感的來源:營養師推薦這樣吃更撐、更健康!

Jul 14. 2025

 

示意圖:飯前沒配主食就沒吃飽的感覺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沒吃飯就像沒吃飽」?

「你真的只吃這樣?沒配飯不會餓嗎?」這大概是我每次點菜沒點主食時,朋友最常冒出的問句。的確,對多數台灣人來說,「飽」常常是跟一碗白飯或一碗麵畫上等號的。

但其實,飽足感並不只來自碳水化合物。當我們進食時,胃部的延展會發出「吃飽了」的訊號;同時,腸道也會釋放幾種讓大腦產生飽足感的荷爾蒙。而這些訊號,不是碳水獨有,蛋白質、脂肪、纖維通通參一腳,而且常常還比碳水來得「持久又穩定」。

問題是,我們從小被教育「飯要吃完才算吃飽」,久而久之,這種心理飽的慣性,就成了「沒有飯就心慌慌」的錯覺。

所以如果你也常覺得「不配澱粉就空虛」,別急著怪自己沒意志力,有時只是大腦習慣了快速上升的血糖反應。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這種飽,總是來得快,也走得快?
 

示意圖:吃完乾麵卻很快又餓了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為什麼吃完麵飯很快又餓了?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午餐吃了一碗大碗乾麵,下午三點肚子又在唱空城計;反倒是早餐吃了雞蛋加酪梨吐司,一直到中午還挺得住。這不是錯覺,而是食物「升糖速度」在搞鬼。

像白飯、白吐司、細麵這類高 GI(升糖指數)食物,會讓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當血糖飆高,胰島素馬上出動,把糖分拉回去,一拉就拉過頭,血糖又掉下來了,你的肚子馬上就開始抗議:「我餓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減醣初期會誤以為「我好像比以前更容易餓」——不是你餓,而是你的血糖在雲霄飛車。

相反地,當你選擇含有蛋白質、脂肪或膳食纖維的食物,血糖波動比較平緩,大腦也不會被餓感牽著走。這就是所謂的「穩定能量來源」。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吃完飯後沒多久就又嘴饞,也許不是吃不夠,而是吃得不對。下一段,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食物,真的能「吃少但撐久」?
 

示意圖:延長飽足感的日常食材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有哪些食材能延長飽足感又不怕胖?

想要「吃得飽、又不怕胖」,其實不用靠意志力,也不用走極端。選對食材,就能在嘴饞時替自己多爭取一點「不暴衝」的餘裕。真正能讓你「吃得飽、撐得久、又不怕胖」的食材,其實藏在日常生活裡,而且比你想像的還親民,也有不少營養師推薦:

1. 高纖維、低熱量類:地瓜、燕麥、花椰菜
這類食材的共同特色是「體積大、熱量低、纖維多」,能延長胃的消化時間,讓你產生飽足感。像早餐改吃烤地瓜+一小把堅果,比吐司奶茶更能穩定一整個上午的能量;水煮花椰菜或燙青菜當晚餐前菜,也能減少正餐過量。

2. 高蛋白類:水煮蛋、優格、豆類製品
蛋白質是對抗飢餓的關鍵角色,因為它不只能延緩胃排空,還能幫助調控飽足荷爾蒙。每天早餐多加一顆蛋、或下午來一杯無糖優格加豆漿,會發現飢餓感不那麼失控。

3. 健康脂肪類:堅果、酪梨、橄欖油
脂肪常被誤會,其實天然好油是血糖的好幫手。像是酪梨吐司加一撮堅果、或燙青菜淋點橄欖油,不只能增加飽足感,還能減少對糖分的依賴。無調味無添加都是天然脂肪的安心選擇。

4. 其他提升飽足感的好幫手:水、高纖飲、堅果穀粉(無加糖)
別小看水——很多人其實不是餓,是「渴了但誤會成餓」。補水本身就能抑制錯誤飢餓訊號,建議每餐前先喝一杯溫水再吃飯。早上沖一杯無加糖的堅果穀粉或高纖飲,也能讓血糖不亂衝,從早安定到中午。

 

示意圖:從吃菜開始的飲食順序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怎麼吃,才能真的吃得飽又不過量?

除了選對食材,怎麼吃也很重要。你可能會覺得:「我明明中午吃得很多啊,怎麼三點還餓?」有時候,問題不是吃太少,而是吃太快、順序不對。

試著從「吃菜開始」吧。很多營養師會建議:一餐從蔬菜開場,接著吃蛋白質、最後再吃碳水。這樣能減緩血糖上升速度,讓你更有飽足感,也比較不容易想加飯。

還有一招是「加一點油脂」。像是煮地瓜時淋一小匙橄欖油,吃水果時搭一點堅果醬,這些天然脂肪不只能幫助營養吸收,也讓你比較不容易「吃不飽」。不用怕油,只要是天然來源、適量攝取,它反而是你穩定飽足感的好朋友。

最後,我真的要誠實說一句:細嚼慢嚥這件事,真的有效!有時候我們一邊滑手機一邊扒飯,10 分鐘吃完一整餐,根本還來不及有「吃飽了」的感覺。

如果你也總是覺得餓得快、吃不停,不妨從「吃慢一點、順序換一下」開始。有時候,飽足感不是吃更多,而是讓身體有時間告訴你:我已經夠了。
 

示意圖:改變飲食後的身體變化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改變飲食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以前的我,總是處在一種「吃了又餓、餓了又吃」的循環中。特別是下午三、四點,明明午餐吃很飽,卻還是會莫名想喝手搖、嗑個餅乾,感覺嘴巴一定要有東西才行。

但當我開始慢慢調整飲食,選擇更天然、有營養密度的食物之後,身體的反應真的不一樣了。最明顯的就是——嘴饞次數變少了,能量反而更穩定。

像現在,我的下午茶會變成:一小把無調味堅果 + 黑豆水,有咀嚼感、也有口感滿足感。以前需要靠糖來提神,現在靠的是「吃對東西」來補充能量。不是硬逼自己不吃,而是身體真的不那麼需要了。

我們有客人跟我說過:「你們家的堅果,是我改變飲食的起點。」那句話讓我很感動。因為我們也曾經是那些在便利商店反覆猶豫、在嘴饞與罪惡感中拉扯的人。正因為知道這種感受,所以我們想做出能讓人真正放心吃的小東西。
 

示意圖:養成穩定飽足感的飲食習慣
圖片來源:Pexels or Pixabay

想要吃得飽又健康,第一步可以從哪裡開始?

如果你也曾經有「不吃飯就不飽」的焦慮,或「只要嘴巴沒動就覺得空虛」的狀態,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而且這並不是你的錯,是我們從小到大的飲食習慣讓大腦習慣了那種「快速滿足」。

但只要你願意試著換一種吃法、選一種更單純的食物,身體會給你不同的回饋。

你可以從明天早餐開始,白吐司換成烤地瓜配水煮蛋;下午茶別急著買甜點,準備一小包無調味堅果放在包包裡;晚上吃飯時,先從青菜開始吃,讓自己慢一點。

這些都不困難,也不需要革命式改變。只是一個人願意對自己溫柔一點的選擇。

我們希望,你在找尋「飽足感」的路上,不再只是靠意志力撐,而是能從食物中得到真正的安定與滿足。如果可以,我們也想在這條路上,陪你走一段。

⚠️ 注意事項

本文提供之飲食與生活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若你有疾病、特殊需求或用藥狀況,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會更安心也更安全。

📚 參考資料與文獻

  •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 飲食指南與均衡營養建議
  • 台大醫院營養部 — 膳食纖維與飽足感的關係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Healthy Eating Plate 指南